当业内都在翘首期盼谁将成为PE(私募股权投资)投资A股买壳上市第一单时,记者发现,先行一步实现的,可能是项目公司被上市公司购并麾下。
目前,用友软件(600588.SH)正在亲密接触开云电子创投投资过的一家软件服务相关公司,如果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开云电子创投将可以在实现换股一年后退出。
“如果你够大,你可以选择买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壳;如果你还小,你可以选择被一家上市并购”。IPO停滞时期,非主流的PE借壳退出呈现出的是双面图谱。
价格是关键
用友软件2008年曾经花费5亿元进行了4项国内并购,都是在领域内与用友有互补性和竞争性的企业,根据用友总裁王文京的策略,2009年该公司仍将实施积极的并购。
由于投资收益的波动,2008年前三季度,用友的财务表现并不理想。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19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则下降54%。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和下滑了21%和20%;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分别下滑了112%和123%。
通过并购业务,用友软件给自己的业绩持续带来了一些亮点。以用友2008年收购方正春元软件为例,海通证券分析认为,该收购将增厚2008年用友净利润超过10%。
“价格是关键。”开云电子创投执行总裁肖冰认为,这是目前此类并购达成的最重要条件。比如项目公司净利润水平能够达到5000万元,而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30倍,如果收购价格打9折,项目公司的上市价值可达13.5亿元,双方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谈判。
具体而言,在这些洽购中,上市公司多采用定向增发的方式,项目公司以资产入股,之后获得上市公司的股份。项目公司的大股东一般需要锁定3年,而PE作为项目公司的小股东,在获得上市公司股份1年后,就可以退出。
肖冰认为,整体经济不乐观,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都受到了影响,通过并购能提升业绩快速增长,这直接推动了上市公司和PE投资过的项目亲密接触。除了用友软件外,多家上市公司都在主动和一些项目公司接触。
记者了解到,国内一家已经过会但还未正式挂牌的纺织类准上市公司,目前也正在和一些项目公司接触,希望通过并购,早日实现上市计划。目前这些洽购都进入了实质阶段,有可能成为PE借壳退出的率先案例。
双面图谱
收购上市公司,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购,正成为当前PE退出的两种主要方式。
“如果公司的利润水平能够超过1亿元,比较适合买壳,利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则可以考虑卖给上市公司。”长安私人资本合伙人刘志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国内的中小板重新融资可能需要3年~4年的时间,创业板开闸的时间也未定,估计多种借壳方式将会成为后期PE退出的重要选择。
而事实上,由于经济的波动,一些之前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利润水平在下降,甚至出现了最后无法买壳的情况。比如软银赛富投资的福华通达项目,2008年曾传出借壳ST东源的消息,不过由于福华通达公司受经济影响比较大,未来盈利预测极为不确定,所以借壳最终未能形成有效的董事会决议。
因此在PE退出从IPO转型的初期,比较成熟的盈利项目多数希望被上市公司收购。
肖冰认为,相比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其实更容易获得平均的市盈率水平,价格更为透明,这对寻求退出的PE来说也较为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由于多是高市盈率的公司并购低市盈率的公司,因为前期中小板的涨幅比较大,中小板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也可能会比较活跃。
记者了解到,有一家PE机构,甚至在产业资本并购完成、在其他投资机构全身而退后,最后时刻仍然选择了保留在新公司的股份,拟把公司培育上市后再退出。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之间所给出的价格差异可见一斑。
不过在多数上市公司市值巨降的情况下,也有相反情况,中金公司直投部门的董事总经理陈十游就透露,该公司近期在国外操作的一个项目,就是先通过并购把一家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然后再和其他产业项目合并,准备后期做大后再择机上市。
另外,由于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并购,PE的退出有一定的锁定期,而买壳上市的流动性更好,因此一些急于退出的基金更愿意选择买壳上市的方式。
多重角力
不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除了一些PE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PIPE)已经实现外,无论是前述被上市公司并购还是买壳上市,都还未真正实现,PE借壳退出仍在面临多重角力。
深港产学研创业投资公司的董事长厉伟告诉记者,虽然一些基金的退出压力比较大,但PE和VC(风险投资公司)多是项目公司的小股东,并购是否达成一般还要看大股东的意见。“如果并购确实对项目公司的发展有利,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因此PE不能以牺牲项目公司的利益而主导退出。”
上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的董事长陈爱国表示,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双方的价格分歧也会加大并购的难度。比如他认为一般产业资本当前的并购市盈率可能不会超过5倍,但和上市公司之间则可能难以达成一致。
刘志峰告诉记者,比如买壳上市,买方一般都希望壳能够剥离坏账,以干净的壳交易,但这个过程中,谈判就会比较复杂,还可能面临一些法律风险,拉长了周期。但是相比借壳退出等方式,IPO的丰厚回报仍然左右着PE的最后决定。“如果今年年底,IPO还无法重启的话,再来讨论借壳上市的方式不迟”。有这种想法的PE不在少数。
(责任编辑:dj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