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盈利持续增长门槛成众矢之的
发布日期:2013-07-09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这标志着市场各方呼吁已久的放宽创业板准入门槛一事终于有了高层回应,下一步有望转入具体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业内围绕着如何具体落实“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也提出不少建议。
盈利持续增长成焦点
从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来看,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条件中关于连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最为严格,也为众多业内人士所议论。
证监会2009年制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不过,在这两套标准中,由于第二套标准对利润要求低,投行会认为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第一套标准。
但在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创业板拟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遇到经济下行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很难实现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因此很容易栽倒在连续盈利要求指标面前。
这也就是所谓的“耐克曲线”之争。据了解,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发行条件中盈利持续增长的判断标准,是允许拟上市公司业绩有反复,但是总体而言业绩增长轨迹须像耐克商标的形状,这条曲线轨迹也被称为“耐克曲线”。但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该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硬性地要求企业利润连续增长有违企业成长周期的规律。
“追根溯源还是发审理念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发审理念上发生大的改变,即由"看重历史"转变为"看重未来"。”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只有从根子上改变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评断标准,看重企业成长性的说法才能落到实处。
收入要求替代盈利要求
对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两年盈利的要求,是造成“重历史”而“轻未来”的主因。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示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这让业内开始对“重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有疑问,比如如何界定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谁来说了算?财务准入指标具体放宽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等?
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对创业板上市财务标准的硬门槛进行放宽十分有必要,这不仅仅是此前讨论的实际执行过高问题,而确实是有不少优质企业,比如互联网企业就不能适用于目前的盈利要求指标,导致了优质企业资源的流失。
开云电子创投董事长刘昼曾专门建议,在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充分的前提下,对于盈利增长的要求,更多地交给市场来判断和决定,甚至可以考虑适时取消对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企业的盈利要求。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当前要想一步到位放弃对企业盈利能力要求的做法需要一个过程,对确实具有亮点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取用收入要求指标替代盈利能力要求。从登陆海外市场的不少企业例子来看,上市前不少都是亏损,但其在上市之前的营业收入都已经显露出良好发展势头,这种着眼未来成长而不是一味看重历史业绩的做法值得借鉴。
盈利持续增长成焦点
从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来看,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条件中关于连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最为严格,也为众多业内人士所议论。
证监会2009年制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不过,在这两套标准中,由于第二套标准对利润要求低,投行会认为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第一套标准。
但在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创业板拟上市公司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遇到经济下行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很难实现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因此很容易栽倒在连续盈利要求指标面前。
这也就是所谓的“耐克曲线”之争。据了解,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发行条件中盈利持续增长的判断标准,是允许拟上市公司业绩有反复,但是总体而言业绩增长轨迹须像耐克商标的形状,这条曲线轨迹也被称为“耐克曲线”。但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该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硬性地要求企业利润连续增长有违企业成长周期的规律。
“追根溯源还是发审理念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发审理念上发生大的改变,即由"看重历史"转变为"看重未来"。”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只有从根子上改变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评断标准,看重企业成长性的说法才能落到实处。
收入要求替代盈利要求
对创业板上市企业连续两年盈利的要求,是造成“重历史”而“轻未来”的主因。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表示要“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这让业内开始对“重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有疑问,比如如何界定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谁来说了算?财务准入指标具体放宽到什么程度最合理等?
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对创业板上市财务标准的硬门槛进行放宽十分有必要,这不仅仅是此前讨论的实际执行过高问题,而确实是有不少优质企业,比如互联网企业就不能适用于目前的盈利要求指标,导致了优质企业资源的流失。
开云电子创投董事长刘昼曾专门建议,在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充分的前提下,对于盈利增长的要求,更多地交给市场来判断和决定,甚至可以考虑适时取消对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企业的盈利要求。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当前要想一步到位放弃对企业盈利能力要求的做法需要一个过程,对确实具有亮点的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采取用收入要求指标替代盈利能力要求。从登陆海外市场的不少企业例子来看,上市前不少都是亏损,但其在上市之前的营业收入都已经显露出良好发展势头,这种着眼未来成长而不是一味看重历史业绩的做法值得借鉴。